2016-06-01

在顯微鏡導引下做睪丸切片取精可以增加

從非阻塞性無精症患者睪丸找到精蟲的機會

無精症患者佔一般男性族群的1%,佔男性不孕症的10%,其中一半以上是屬非阻塞性無精症。非阻塞性無精症是指這些患者睪丸組織不能製造精蟲或製造精蟲的能力極低,,以致精液不能發現精蟲。在1995年以前如果不孕症夫婦被診斷初不孕的原因是先生罹患非阻塞性無精症,則等於宣判這對夫婦求子之路是絕望的。在1995年以後睪丸切片取精加上單一精蟲卵細胞注射技術使得這些夫婦重拾擁有自己遺傳基因的下一代的希望。

睪丸取精是從這些患者的睪丸切片切取少許組織,然後在實驗是這些組織撕碎處理,在顯微鏡下找出精蟲,因為這些從睪丸組織中被找出的精蟲很少且活動力又差,所以須靠單一精蟲的細胞注射技術,將精蟲注入卵子內使得卵子受精,然後形成胚胎,在植回母體。

目前並沒有一項檢查,包括患者病因,血液賀爾蒙檢查,術前的睪丸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及患者睪丸大小,都不能術前偵測出何種患者在做睪丸切片取精時可找到精蟲與否。

傳統的睪丸切片取精的方法是隨意取睪丸數個地方的組織,然後將這些組織內的製精細小管撕碎,讓製精細小管內的精子跑出,然後再將組織液淨置離心收集精子,這種方法因為是隨機切取睪丸組成,在切睪丸組織的時候並不曉得這些被切取的組織含有精蟲與否,並且因怕沒有切到有製造精蟲的組織,所切取的睪丸組織量就會較多,實驗室的技術人員要在大量且不知是否有精蟲存在的組織中找到精蟲所花費的時間需很多,並且找到精蟲的機會較少。根據世界上眾多人工協助生殖醫學中心的統計,非阻塞性無精症患者,用這種方法〈即隨意切取數處睪丸組織然後再送往實驗室處理〉找到精蟲的機會是僅4成多。

上述方法費時,所須切的睪丸組織較多,效果又不是很好,於是有些醫學家極思突破,紐約康乃爾大學的希列則〈Schlegel〉醫生,發表一篇文章,刊登在1999年1月份人類生殖月刊上〈歐洲人類生殖及胚胎學會官方刊物〉,這篇文章指出在做睪丸切片時,利用顯微鏡將睪丸組織放大到16到25倍,可發現含有精蟲的製精細小管與沒有精蟲的製精細小管不同,前者較為飽滿肥厚及顏色呈白色濁狀,後者則呈乾扁顏色較黃,在顯微鏡引導下做睪丸切片取精。根據他們的報告,找到精蟲的機會可從36%提升到68%,增加1/3找到精蟲的機會,意味著增加非阻塞性無精症夫婦擁有自己遺傳基因後代的機會。利用顯微鏡導引做睪丸切片不僅增加找到精蟲的機會,並且所需切取的睪丸組織少的許多,實驗室的技術人員花在萃取精蟲的時間相對地也少得很多,但獲得精蟲的數目反而增加很多,並且可冷凍供下一次使用。第七屆世界男性學大會2001年6月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有一場研究特別請希特則〈Schlegel〉醫生做這個領域的專輯演講,筆者有幸參加這次研討會。

本中心目前也採用「顯微鏡導引睪丸取精」,發現效果不錯,找到精蟲的機會增加,所需切取的睪丸組織較少,但獲得精蟲反而增加。這對治療罹患非阻塞性無精症患者來說是一大突破,也是一項福音。

 

參考文獻

1. 1. Schlegel PN. Testicler Sperm Extraction. Microdissection Improves Sprem Yield with minimal tissue excision. Hum Reprod,14:131-135,1999.

2. 2. Schlegel PN. Microdissection TESE in the Treautment of Non-Obstuctive Azoospermia. Postgraduate Course I. 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Andrology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drology ,Montreal, Canada. June,2001.